陈璇

更新时间:2024-07-07 14:30

陈璇,1982年5月20日生,籍贯广东省阳江市,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刑法教研室主任,国家“万人计划”青年拔尖人才,中国人民大学“杰出学者”青年学者(A岗),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、北京市监察法学会常务理事、检察传媒智库专家,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七批挂职专家学者。

教育背景

2009.12-2011.12 德国马普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

2008.09-2009.09 “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”资助, 德国马普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

2000.09-2009.11 武汉大学法学院,取得法学学士、硕士和博士学位

工作经历

2021.07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

2018.05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

2014.07-2021.07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

2012.01-2014.07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师

2009.12-2011.12 德国马普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

研究领域

中国刑法、比较刑法

社会兼职

1.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。

2. 北京市监察法学会常务理事。

3. 检察日报社检察传媒智库专家。

4.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。

5.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《刑事法学》学术编辑委员会编委。

6. 国际刑法学协会(AIDP)中国分会会员。

荣誉奖励

1.第十届“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”提名奖(2023)

2.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18届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二等奖(2022)

3.第五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(2023)

4.第九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(2023)

5.“全国刑法学优秀学术著作奖(2014-2020)”专著类一等奖(2021)

6.“全国刑法学优秀学术著作奖(1984-2014)”专著类一等奖(2014)

7.第八届“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”二等奖(2020)

8.第五届“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”二等奖(2017)

9.第九届“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”三等奖(2022)

10.第七届“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”三等奖(2020)

11.法律出版社第二届“金獬豸奖”(2021)

12.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(2022)

13.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(2021)

14.中国人民大学本科“课程教学优秀奖” (2018-2019,2019-2020,2020-2021)

15.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毕业论文(设计)优秀指导教师(2018)

16.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(2016)

17.中国人民大学先进工作者(2016)

18.中国人民大学校级工会积极分子(2014)

19. 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班主任(2012-2013,2013-2014,2015-2016)

20. 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(2011)

21. 第二届“王作富刑法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”(2011)

22. 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奖学金(2008.9-2009.9)

出版图书

教学成果

教科书

《刑法思维与案例讲习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。

教学论文

1.《刑法鉴定式案例分析方法导论》,载《燕大法学教室》创刊号,2021年。

2.《过失犯的案例分析方法——以“生命不能承受之重”案为例》,载《燕大法学教室》第7期,2023年。

科研成果

专著

1.《紧急权:体系建构与基本原理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。

2.《正当防卫:理念、学说与制度适用》,中国检察出版社2020年版。

3.《刑法归责原理的规范化展开》,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。

4.《刑法中社会相当性理论研究》,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。

论文

1.《整体法秩序视野下被害人自陷风险的理论重塑》,载《法学研究》2023年第3期

2.《过失犯远因溯责的规制路径:以渎职犯罪为中心》,载《中国法学》2023年第2期。

3.《正当防卫中的“误判特权”及其边界》,载《中国法学》2019年第2期。

4.《注意义务的规范本质与判断标准》,载《法学研究》2019年第1期。

5.《生命冲突、紧急避险与责任阻却》,载《法学研究》2016年第5期。(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《刑事法学》2016年第12期全文转载)

6.《侵害人视角下的正当防卫论》,载《法学研究》2015年第3期。(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《刑事法学》2015年第10期全文转载)

7.《论客观归责中危险的判断方法——“以行为时全体客观事实为基础的一般人预测”之提倡》,载《中国法学》2011年第3期。

8.《客观的未遂犯处罚根据论之提倡——兼从比较法之角度对计划理论和印象理论的质疑》,载《法学研究》2011年第2期。

9.《探寻刑法教义学的科学品质:历史回望与现实反思》,载《清华法学》2023年第4期。

10.《危险接受的自愿性:分析视角与判断标准》,载《法学》2022年第11期。

11.《刑法教义学科学性与实践性的功能分化》,载《法制与社会发展》2022年第3期。

12.《紧急权:体系建构、竞合适用与层级划分》,载《中外法学》2021年第1期。(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《刑事法学》2021年第8期全文转载)

13.《标准人的心素与注意义务的边界》,载《清华法学》2020年第6期。(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《刑事法学》2021年第4期全文转载)

14.《防卫过当中的罪量要素——兼论“防卫过当民刑二元化”立法模式的法理依据》,载《政法论坛》2020年第5期。(《社会科学文摘》2020年第9期摘要转载)

15.《不法与责任的区分:实践技术与目的理性之间的张力》,载《中国法律评论》2020年第4期。

16.《法益概念与刑事立法正当性检验》,载《比较法研究》2020年第3期。(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《刑事法学》2020年第9期全文转载)

17.《公民扭送权:本质探寻与规范续造》,载《法学评论》2019年第3期。

18.《责任原则、预防政策与违法性认识》,载《清华法学》2018年第5期。(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《刑事法学》2019年第1期全文转载)

19.《正当防卫、维稳优先与结果导向》,载《法律科学》2018年第3期。

20.《正当防卫中公力救济优先原则的适用——以暴力反抗强拆案和自力行使请求权案为例》,载《法学》2017年第4期。

21.《正当防卫与比例原则——刑法条文合宪性解释的尝试》,载《环球法律评论》2016年第6期。

22.《结果无价值论与二元论之争的共识、误区与发展方向》,载《中外法学》2016年第3期。

23.《克服正当防卫判断中的“道德洁癖”》,载《清华法学》2016年第2期。(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《刑事法学》2016年第6期全文转载;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16年第7期摘要转载)

24.《家庭暴力反抗案件中防御性紧急避险的适用》,载《政治与法律》2015年第9期。

25.《论侵占罪处罚漏洞的填补》,载《法商研究》2015年第1期。

26.《论主客观归责间的界限与因果流程的偏离》,载《法学家》2014年第4期。

27.《论过失犯中注意义务的规范保护目的》,载《清华法学》2014年第1期。(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《刑事法学》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)

28.《论过失犯的注意义务违反与结果之间的规范关联》,载《中外法学》2012年第4期。

29.《德国刑法学中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二元论及其启示》,载《法学评论》2011年第5期。

30.《德国刑法学中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的流变、现状与趋势》,载《中外法学》2011年第2期。(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《刑事法学》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)

31.《论防卫过当与犯罪故意的兼容——兼从比较法的角度重构正当防卫的主观要件》,载《法学》2011年第1期。

32.《社会相当性理论的源流、概念和基础》,载陈兴良主编:《刑事法评论》(第27卷),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。

33.《正当防卫中风险分担原则之提倡》,载《法学评论》2009年第1期。

34.《论正当防卫中民众观念与法律解释的融合》,载《中国刑事法杂志》2007年第4期。(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《刑事法学》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)

35.《修正的犯罪构成理论之否定》,载《法商研究》2007年第4期。

36.《对紧急避险正当化根据的再思考》,载赵秉志主编:《刑法论丛》(第12卷),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。

37.《紧急避险:对无责任能力人的侵害予以反击之行为的重新界定》,载《武汉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2007年第2期。

38.《紧急避险:对物防卫性质问题上不应动摇的立场》,载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编:《刑事法学的当代展开》,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。

译著

1.《目的行为论导论——刑法理论的新图景》,[德] Hans Welzel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。

2.《刑法科学的理论》,[德] Michael Pawlik,载《交大法学》2021年第2期。

3.《客观归责理论的成就史及批判——兼论对犯罪论体系进行修正的必要性》,[德] Wolfgang Frisch,载《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》2020年第1期。

4.《社会相当性与可罚的不法》,[德] Urs Kindhäuser,载《人民检察》2019年第17期。

5.《被害人教义学今何在?——对于作为立法、解释、归责和量刑原则之“被害人学准则”的一个小结》,[德] Thomas Hillenkamp,载《比较法研究》2018年第5期。

6.《走向自主与本土化:日本刑法与刑法学的现状》,[日]井田良,载陈兴良主编:《刑事法评论》(第40卷),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。

7.《论欧洲法学思想中秩序的概念》,[德] Urs Kindhäuser,载《中外法学》2017年第4期。

8.《变迁中的刑罚、犯罪与犯罪论体系》,[德] Wolfgang Frisch,载《法学评论》2016年第4期。(《新华文摘》2016年第24期摘登)。

9.《德国正当防卫权的“法维护”原则》,[德] Johannes Kaspar,载《人民检察》2016年第10期。

10.《法益保护与规范效力的保障》,[德] Urs Kindhäuser,载《中外法学》2015年第2期。

11.《对批判立法之法益概念的检视》,[德] Claus Roxin,载《法学评论》2015年第1期。(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《刑事法学》2015年第4期全文转载)

12.《最近几代人最重要的教义学成果?——评刑法中不法与责任的区分》,[德] Michael Pawlik,载陈兴良主编:《刑事法评论》(第35卷),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。

13.《人之犯罪论的犯罪概念以及犯罪构造》,[德] Georg Freund,载赵秉志主编:《刑法论丛》(第40卷),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。

14.《论所谓的被容许的风险》,[德] Urs Kindhäuser,载陈兴良主编:《刑事法评论》(第34卷),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。

15.《客观归责:功能与局限》,[德] Urs Kindhäuser,载陈泽宪主编:《刑事法前沿》(第7卷),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。

16.《风险升高与风险降低》,[德] Urs Kindhäuser,载《法律科学》2013年第4期。

17.《“社会相当性”:一个多余的抑或是不可放弃的法律形象?》,[德] Albin Eser,载林亚刚主编:《武大刑事法论坛》(第6卷),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。

参编著作

1. 王利明等编著:《民法典新规则解读与适用(总则编)》,法律出版社2023年版,负责撰写专题24、25,第560-614页。

代表项目

教学类

1.“刑法案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”,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(项目编号:JYXM202227),在研。

2.课堂案例“张德军故意伤害案——见义勇为引发他人伤亡的如何处理”,入选2023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“精品案例课堂”品牌专栏项目(项目编号:JP23A1000201),已结项。

3.课堂案例“重型货车案:过失犯的结果归责”,入选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建设项目,已结项。

科研类

1.“风险社会背景下业务过失犯规制模式的体系化研究”,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(批准号:22BFX041),在研。

2. “渎职犯罪的结果归责研究”,2021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(批准号:21DTR014),在研。

3.“刑法中紧急权的体系与解释研究”,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(批准号:15CFX036),已结项(优秀等级)。

4.“过失犯基础理论研究”(批准号:13XNF004),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,已结项。

免责声明
隐私政策
用户协议
目录 22
0{{catalogNumber[index]}}. {{item.title}}
{{item.title}}